標籤彙整: 中国文化

中國文化

前天考試完畢出來,順道去了旺角的書店逛了一會兒。一口氣買了4本錢穆的著作。分別是“秦漢史”,“中華文化十二講”,“中國歷代政治得失”和“中國文化叢談”。錢穆的書我第一次閱讀是在圖書館,一看之下便欲罷不能。他的中國文化書籍有一個特點,就是平易近人,可能這跟他書中大部分都是演講稿有關。其他討論中國文化的書,一般都只著重於制度,歷史和起源,很少有論及人心方面的。而且各個朝代之間的制度成因也沒有談及。往往只說漢朝是這樣,唐朝是那樣。可是為什麼漢朝的制度到唐朝就變了?唐朝的制度到宋朝為什麼又行不通了?這些東西錢穆先生都分析得比較透徹,如果將他的著作作為中國文化的入門書籍來看的話,應該是很不錯的。

錢穆在書中也提出了九部他認為認識中國文化必讀的書,分別是:

  • 《論語》
  • 《孟子》
  • 《大學》
  • 《中庸》
  • 《老子》
  • 《莊子》
  • 《六祖壇經》
  • 《近思錄》
  • 《傳習錄》

等我什麼時候有空了也來看一看。

社会杂谈(2)

最近在读钱穆的“中国文化丛谈”,读到下面一段,觉得很不错,在这里和大家分享。

把今天一般现象来看,我们中国人在其内心深处,好像并不希望真做一个中国人。似乎模模糊糊地在不知不觉之间便不像一个中国人。中国人有名有姓,现在的中国人却都改了名。C.P.王,乔治张,这样的称呼早已很普遍。我在香港去看香港大学的中文系毕业试卷,全部中文系学生都不写中文名字。如写C.K.王,他还保留一个王字,我知道他是中国人。也有纯粹用英文的,王字也不见了。我想这是哪里来了一大批青年来学我们的中国文学的呢?我到马来亚大学去,那里的中国青年,姓名都变了更不用说。马来人泰国人很想把大街上中国店铺悬挂的中国字招牌都禁止,中国人很不高兴,但中国人自己的中文名字却先自取消了,这不是一块十足的中国牌子吗?在日本,那里的中国字招牌却还多。以前在大陆,纵使内地交通不便,外国人少到的地方,也有些店铺在中国字招牌上加上一些英文翻译,好像没有英文字的招牌便使这店铺地位降低,不值钱。我曾想,那些改用英文名的人,将来成了人物,写进历史,那不是明明是一本中国史,也变成了英国史美国史了吗。我想我们此刻要来复兴中国文化,不如先来一个运动,要中国人用中国名,不要改写英文字。这个运动很简单,我们暂不要讲孔子,孟子,这些太高了。我们先来做一个中国人,简单一点,先来复兴用中国姓名,好不好呢?

其次是讲中国话。比如在香港,中小学生都讲英语,有时叫一辆汽车,开车的也讲英语,这都不管。随便说句话,中间不重要处用中国话说,遇重要处变定要用英文,好像用中文便表达不出这个意义,这一层影响可大了。我们自己的招牌改称C.K.王,这可在外国通行,到外国去,入境问俗,把自己姓名改一改,还可以。但他硬认为他心里这个意思,用中国文字便无法表达,讲中国话和他不对劲,不合他心意,如此一来,不仅中国是一次等国家,中国民族便是一次等民族。碰到学术上,理论上,高深一点的,非用英语不可。而且用了英文,他心里会感到舒服,痛快,那影响可真不浅。我想我们能不能讲话要讲中国话呢?有些,如Yes,No之类,讲英文不打紧,但讲到一句重要话,就非讲中文不可。如说三民主义便就说三民主义,五权宪法就是五权宪法,不该翻译了英文讲。像此之类,说仁道义,仁和义也是中国文化的一块招牌,我们该用中国字讲中国话。现代西方学者,讲到中国学问,他们就只翻个音,有时还注上一个中国字。如孔子讲仁,老子讲道,他们都翻音。中国人更客气,认为他所讲全是英美人意思,不是中国人意思,所以简直就满口讲英语!所以我说,要复兴中国文化,先来多讲中国话,好不好呢?

以上文字虽然写于上世纪60年代,但现在情况好像依然在发生着。我本人很讨厌那些说话老是夹带英语的人。倒也没有什么国家民族的元素,只是听起来总觉得特别刺耳。可能我心底对自己中国人的身份比较认同吧。